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响应“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号召,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缅怀先烈遗志,夯实专业基础,不断学习进步,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院全体学生党员及“学习筑梦”班成员利用暑期积极开展了“红色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1月13日晚8:30,我院组织召开了以“力行圆梦新时代,争做红色传承人”为主题的第六场“红色之旅”主题教育实践报告会。
访山沟旧地,寻三沟精神 韩蕾
三沟精神”指的是毛岭沟封山育林、塔子沟河边造林、招束沟坡耕地治理经验。这种精神在毛岭沟延续了五十多年,老一代的护林员都先后去世,新一代的护林员接下了这份重任,继续发扬“三沟精神”,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山林。共产党人用它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意识,为曾经的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两代人的辛苦付出,成就了今天的层峦叠翠的毛岭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天然大氧吧。先辈们虽已先后离去,但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三沟精神”必将在我们心中发扬光大。
一种精神,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一群党员,树起了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一段历史,谱写了一曲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的英雄壮歌。弘扬“三沟精神”中,应是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党性教育这一中心,运用体验式的方式,培养学生党员干部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进而使党性教育不断地向深度挖掘、向广度拓展,也共同打造了这一片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精神家园。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三沟精神”党性教育正在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到党员干部的心田,生长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继而让这种力量推动学生党员不断向前,向前!
不怕牺牲,为人民服务 曲宏图
长春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英俊镇,始建于1950年。建国初期,主要安葬了朝鲜战争中牺牲的百余名人民军烈士,后又陆续安葬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平年代牺牲的烈士1266人。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内安葬了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和平年代各个时期的共计1266名烈士,其中有名烈士471人,无名烈士695人。这些英烈主要为解放战争中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长春籍和在长春牺牲的烈士。此外,还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长春208医院伤重不治牺牲的79位朝鲜人民军 。
向刘英俊及长春烈士陵园中,所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而牺牲的烈士致敬。向抗美援朝战役中,为实现邻邦和平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致敬。是你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人民的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了人民的希望和未来。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将时刻以你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献出生命。最后,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唤起更多优秀的同学加入到党员队伍中来,唤起你们内心中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游烈士陵园,祭烈士英魂 王佳琪
内蒙古赤峰市林东烈士陵园,整个烈士陵园栽有四季常青的苍松翠柏,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米,位于陵园顶部的小陵园东西长35.5米、南北长45米,占地面积1597.5平米。园内现有烈土陵墓28座,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高8.4米,上雕蒙汉字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园门两侧雕有挽联,“卫祖国献身躯永世垂名,为人类求解放虽死犹生”。为了更好的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后人,旗委、旗政府决定将革命烈士陵园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使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在2016年八月决定其为第二批“内蒙古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中,有十四座无名烈土墓,墓碑上未刻姓名,只按排列顺序,以第一号至第十四号号数代替。
当我去参观烈士陵园时那里正如这张照片中展示的一样正在进行修缮,这让我明白烈士们从来没有被忘记,革命烈士们浩气长存,永垂不朽!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为了理想信念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让先烈们开创的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用我们的双手写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我们缅怀先烈,就是要牢记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立足岗位,履行职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社会建设贡献新时代青年人的一份力量。我们缅怀革命先烈,就是追忆他们的丰功伟绩,就是学习他们对人民的无限赤胆忠诚,就是倾听英雄赞歌,因为英雄不死,万古流芳!
学民族榜样,习雷锋精神 徐梦竹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础,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沧海桑田,“雷锋”依旧;世事变迁,精神永存。纵然社会如何变革、如何转型,精神必将永存。雷锋精神,是社会永远不变主流价值观,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党和人民永远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时代呼唤英雄,时代造就英雄。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青年人用青春热血和平凡举动,发扬着雷锋精神,书写着社会大爱,传递着人情冷暖。愿大学生争做当代“活雷锋”,矢志不渝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坚定信念为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民族复兴献智献力。
忆抗日战争,惜和平年代 郑璨霖
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来到家乡齐齐哈尔的和平广场,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如今的和平。参观之后,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红色老区的人民群众,我心中的热血喷薄而出,满怀激动。齐齐哈尔是江桥抗战的发生地,爱国将领马占山将军在此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第一枪,1931年11月4日,日军向江桥守军阵地发起猛攻,指挥官马占山亲临前线指挥抗战,挫败日军多次进攻。和平广场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修建,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抵御外辱的伟大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对于我们这些90后青年来说是一段未曾亲历的特殊历史,这次参观,是我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正是这段历史,使我们认清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也使我们明白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强大,才不会挨打,不会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广场上的抗日战争浮雕。浮雕中,手无寸铁的百姓倒在侵略军的机枪刺刀下,倒在故乡贫瘠的土地,堆积的鹅卵石掩盖着百姓的幼体,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时此刻,血水泪水与土地融为一体,心中的愤懑即将喷薄而出,受苦受难的中华同胞揭竿而起,誓死不做亡国奴,熊熊战火在大地上蔓延,中华好儿郎不畏牺牲,从江桥抗战,长城会战到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再到长沙保卫战,百团大战,誓要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浮雕展现的抗日战争全景,以小见大,我从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惨烈,这上面书写的篇章,深深震撼着我。历史在这里骤然高大,它连接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还有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历史在这里凛然奋臂,高呼一个时代强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来到一面手印墙前,墙上的手印来自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中大多是青年参加抗日,有的甚至未成年,他们将青春的沸腾抛洒在抗日战场上,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抗敌人飞机大炮,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恢复中华的历史使命。
革命先辈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坚定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自己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战斗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换来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红色精神。作为机械学子,我们应树立当代青年的担当意识,争做新时期学红一代,结合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传承和发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撰稿人 韩蕾/审稿人 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