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机器人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机器人研究所全体成员秉承东电校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国家电力需求为己任,聚焦机器人领域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只活跃在电力机器人、多维传感器、能量回收等研究领域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人员情况:谭益松(负责人)、任立敏、仝勋伟、朱建华、刘迪、王新宇
研究方向:机器人研究所瞄准电力行业需求,以机器人机构与传感为研究特色,以解决现场问题与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为研究目标,形成了电力机器人、机器人特种传感器和作业现场能量回收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科研情况:研究所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各大供电公司、电力科学院、吉林省科技厅等多项科技项目,研发了电缆维护机器人、管道检测机器人、动态多维传感器、现场作业能量回收器等一系列的科技产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市级及其它横向项目5项,累计经费1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目前已授权15项。
②微机电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微机电研究所始终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秉持“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团结奋进”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一支复杂机电系统技术与装备、微纳制造测试技术与仪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团队。
人员情况:王俊尧(东电学者)、孙业明、刘欢、杨俊杰、许卓
研究方向:本方向面向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微纳米技术国际前沿问题,以微纳系统与微纳制造为研究特色,以实现器件与系统的微型化和多功能化集成制造为研究目标,形成了复杂机电系统、微纳机器人、微流控芯片三个稳定的研究内容。
科研情况:研究所在项目、论文、专利方面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解决实际工程能力不断加强。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横向项目等12项。
③机电设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机电设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研究所成立于2015年,秉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依托学校电力行业背景,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机械设备、输变电设备的智能感知与控制方面的教学与技术研究,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
人员情况:关山、张海波、田原嫄、王福旺、李阳、姜惠
研究方向:面向机械及电力行业,聚焦机电设备工况智能感知、智慧运维与智能控制为研究目标,进行脑机接口技术、人类情感认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输(变)电设备智能控制方面的研究。
科研情况: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5项、主持企业科技研发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吉林省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获吉林省电力科学技术奖一、三等奖各1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
④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
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于2021年3月正式开始建设,隶属于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所始终坚持电力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在新材料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和战略目标,开展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8人,其中,“东电学者”2人,“中青年科研骨干”1人,博士后3人,硕士研究生10余人。
刘宇任研究所所长,高亚丽、谢伟峰任副所长。目前,研究所具有吉林省金属成型模具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激光加工校级重点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模具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等。已建成完备的科研教学体系,实验室配备了激光器、数控加工中心、真空热处理炉、磁控溅射仪、电化学工作站及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可满足多种类科研教学需要。
经过多年的积累,研究所形成了激光表面改性、高效化焊接技术、金属强韧化与塑性成形调控、表面缺陷视觉检测四个研究方向。近年来,相继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吉林市科技局、横向课题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多项研究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充分发挥了高校科研机构作为技术源头,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人员情况:刘宇、高亚丽、谢伟峰、张学军、狄驰、张冬冬、李刚、张效宾
研究方向:经过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与积累沉淀,实验室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激光和超声表面改性、高效化焊接技术、金属强韧化与塑变行为调控、表面缺陷视觉检测。
科研情况: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吉林市科技局、横向课题等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EI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